제목   |  [11/19]张颐武:信息化时代,怎么看待“汉字失忆症” 작성일   |  2024-11-13 조회수   |  29526

[간체자]  

 

 

 

 

 

 

张颐武:信息化时代,怎么看待“汉字失忆症”

 

 

 

 

 

 

近日,某高校一名在华外籍专家发文,称自己做了一个实验,测试了三位北大的中国博士生,发现他们都记不起“喷嚏”的“嚏”字怎么写,并由此推论,认为中国社会中提笔忘字的“汉字失忆症”正越来越普遍。

 

客观来说,这位专家所说的“提笔忘字”现象确实一定程度上存在,且特别集中在一些相对生僻、笔画较复杂的汉字。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崭新的“发现”,多年来已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问题。早在2006年,央视某节目组的一份抽样调查就显示,超过4000人的受访者中,写字“偶尔觉得很费劲”者占48%,而28%的人表示“经常觉得很费劲”;2013年,据某机构调查显示,94.1%的受访者曾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提笔忘字。这很大程度上是电脑、手机键盘“拼音”式输入愈发普及,挤占了传统手写的出场机会、“用进废退”所导致的。因此也有一些人质疑,信息化时代“提笔写字”还是不是人类发展所必备的技能?汉字这类“拼形”文字还有什么意义?

 

首先,“汉字失忆症”实际上是当下汉字处理方式便捷化所附带的问题,而非根本性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关于汉字“前途”的相关议论广泛存在,一度有过汉字拼音化的潮流。从结果来看,虽然拼音化在当时加快了普通话的普及,但既难以在语义上承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不能在传播中形成高效的模式,因此逐渐被汉字发展的主流所放弃,汉字“拼形”为本、拼音为辅的教学模式也在经受历史的验证后得以确立。信息时代拼音输入法在同五笔输入法的竞争中胜出,更大的原因在于前者比后者少了重新背诵“字母—字根”键位图的再学习门槛,而非“拼音”胜过了“拼形”。

 

其次,在非键盘输入领域,汉字的文字处理不仅不比拼音文字慢,甚至还显示出了多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许多研究都证明了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较拼音文字在提升学龄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一些优势。另一方面,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文明形态的最重要呈现方式。汉字是人类古典文字系统中唯一流传至今且仍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文字,在发展演变中长期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连续性,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和基因。掌握好汉字,就如同手握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中华文化的滋养与赋能;反之则好比全面推进“去汉字化”50多年的韩国,如今已很少有年轻人能看懂他们本国的古籍、碑文,造成了历史文化传承的断代。

 

“汉字失忆症”其实是一种“综合征”。在拼音键盘输入的主要影响外,其成因还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打字交流时严谨性降低、“玩梗”等常见公共空间不良表达的干扰等。因此要解决社会性的“提笔忘字”问题,需要全面施策。第一,优化电子产品的手写输入识别效率,创新个性字体等手写输入呈现方式,增加书写在信息化时代互动中的参与和占比,在便捷与传统间找到平衡。第二,推出更多有趣、有文化底蕴的文字类综艺节目,吸引更多人重视汉字之美。如2013年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都曾取得不错的收视数据,也唤起了不少人对汉字学习的喜爱与重视。第三,媒体与平台针对“玩梗”、造词等网络行为要拿捏好分寸,对于不尊重语言的规范性、过度扭曲语言的固有结构或文化内核的“玩梗”、造词行为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与制止,引导尊重文化的舆论价值判断。

 

实践已充分证明了汉字在传播、表意方面的强大生命力。“提笔忘字”现象是信息化时代以键盘输入模式为主流所造成的阶段性问题,对跨越历史长河、文化树大根深的汉字而言如同一时雨打风吹,并不能动摇根本。无论时代如何嬗变、技术怎样革新,传承者们应该做的是同一件事:激发人们对汉字所承载文化内涵的兴趣,让汉字文化历久弥新。(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번체자]  

 

 

 

 

 

 

張頤武:信息化時代,怎麼看待“漢字失憶症”

 

 

 

 

 

近日,某高校一名在華外籍專家發文,稱自己做了一個實驗,測試了三位北大的中國博士生,發現他們都記不起“噴嚏”的“嚏”字怎麼寫,並由此推論,認爲中國社會中提筆忘字的“漢字失憶症”正越來越普遍。

客觀來說,這位專家所說的“提筆忘字”現象確實一定程度上存在,且特別集中在一些相對生僻、筆畫較複雜的漢字。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嶄新的“發現”,多年來已有不少研究者注意到這一問題。早在2006年,央視某節目組的一份抽樣調查就顯示,超過4000人的受訪者中,寫字“偶爾覺得很費勁”者佔48%,而28%的人表示“經常覺得很費勁”;2013年,據某機構調查顯示,94.1%的受訪者曾提筆忘字,其中26.8%的人經常提筆忘字。這很大程度上是電腦、手機鍵盤“拼音”式輸入愈發普及,擠佔了傳統手寫的出場機會、“用進廢退”所導致的。因此也有一些人質疑,信息化時代“提筆寫字”還是不是人類發展所必備的技能?漢字這類“拼形”文字還有什麼意義?

首先,“漢字失憶症”實際上是當下漢字處理方式便捷化所附帶的問題,而非根本性問題。自五四運動以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關於漢字“前途”的相關議論廣泛存在,一度有過漢字拼音化的潮流。從結果來看,雖然拼音化在當時加快了普通話的普及,但既難以在語義上承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又不能在傳播中形成高效的模式,因此逐漸被漢字發展的主流所放棄,漢字“拼形”爲本、拼音爲輔的教學模式也在經受歷史的驗證後得以確立。信息時代拼音輸入法在同五筆輸入法的競爭中勝出,更大的原因在於前者比後者少了重新背誦“字母—字根”鍵位圖的再學習門檻,而非“拼音”勝過了“拼形”。

其次,在非鍵盤輸入領域,漢字的文字處理不僅不比拼音文字慢,甚至還顯示出了多方面的優勢。一方面,許多研究都證明了漢字作爲一種獨特的表意文字,較拼音文字在提升學齡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等方面具有一些優勢。另一方面,文字是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也是文明形態的最重要呈現方式。漢字是人類古典文字系統中唯一流傳至今且仍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文字,在發展演變中長期保持了相對穩定和連續性,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誌和基因。掌握好漢字,就如同手握中華文化寶庫的鑰匙,可以隨時隨地接受中華文化的滋養與賦能;反之則好比全面推進“去漢字化”50多年的韓國,如今已很少有年輕人能看懂他們本國的古籍、碑文,造成了歷史文化傳承的斷代。

“漢字失憶症”其實是一種“綜合徵”。在拼音鍵盤輸入的主要影響外,其成因還包括通過社交媒體打字交流時嚴謹性降低、“玩梗”等常見公共空間不良表達的干擾等。因此要解決社會性的“提筆忘字”問題,需要全面施策。第一,優化電子產品的手寫輸入識別效率,創新個性字體等手寫輸入呈現方式,增加書寫在信息化時代互動中的參與和佔比,在便捷與傳統間找到平衡。第二,推出更多有趣、有文化底蘊的文字類綜藝節目,吸引更多人重視漢字之美。如2013年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都曾取得不錯的收視數據,也喚起了不少人對漢字學習的喜愛與重視。第三,媒體與平臺針對“玩梗”、造詞等網絡行爲要拿捏好分寸,對於不尊重語言的規範性、過度扭曲語言的固有結構或文化內核的“玩梗”、造詞行爲應旗幟鮮明地反對與制止,引導尊重文化的輿論價值判斷。

實踐已充分證明了漢字在傳播、表意方面的強大生命力。“提筆忘字”現象是信息化時代以鍵盤輸入模式爲主流所造成的階段性問題,對跨越歷史長河、文化樹大根深的漢字而言如同一時雨打風吹,並不能動搖根本。無論時代如何嬗變、技術怎樣革新,傳承者們應該做的是同一件事:激發人們對漢字所承載文化內涵的興趣,讓漢字文化歷久彌新。(作者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출처]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KDZN2Sa1EF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