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10/31] 考古新发现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작성일   |  2023-10-26 조회수   |  21467

 

考古新发现持续揭示中华文明密码

 

 

 

 

 

 

 

 

 

 

 

 

 

 

 

 

 

 

 

 

 

        新华社西安10月26日电(记者蔡馨逸、王艺霏)在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南缘,雄踞着一座距今约4000年的石城遗址——石峁遗址。随着考古研究进展,石峁遗址不断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新证据。

 

        在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石峁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公布:从2022年发掘至今,石峁遗址皇城台共发现墓葬40多座,墓葬成排分布,并用石墙划分茔园,具有明显的等级区分。这是目前所发现等级最高的石峁文化墓地,是石峁文明程度进入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实证。

 

  10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800余名中外考古学者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华文明灿如星河,绵延闪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说,经过百余年来几代考古人辛勤耕耘的考古学实践,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近年来,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深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课题逐步实施到科技考古、水下考古高速发展,考古领域新举措、新成就不断深化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重视礼乐、藏礼于器,是中华文化传统。早在史前,先民们就创造出一套玉礼器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说,田野考古调查发现,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随葬玉器种类数量多寡、组合关系变化能够反映墓葬等级,形成了一套制度。在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玉礼制”。玉器见证了中华文明交融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展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陕西薄太后南陵的“草原风”金器、河北尚义四台遗址的“贝加尔纹饰”、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的“罗马式浴场”……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中的多元文化交融印记,揭开了东西方、跨地域文明交流的神秘面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龚国强表示,兼容并蓄是中华文明特质。在唐长安城遗址中发现的珍贵遗物中,流寓人员墓志、墓葬壁画、三彩陶俑、金银器件、玻璃器皿等实物资料,证实了唐长安城的宏大、繁荣和开放包容的气度。

 

  文化遗产不仅在陆地,还在广袤海域。得益于科技创新、设备改良,中国水下考古迈入深海新阶段。“我们将短基线定位系统应用于水下考古,可以确定潜水考古人员在水下的具体位置,并保持沟通,提高安全性和效率。”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经远舰”水下调查项目副领队冯雷说,中国在低能见度下水下考古发掘水平不断提升,对于挖掘海洋文化遗产、阐释中华文明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威海甲午沉舰遗址3项重要水下考古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近年来在深海考古、古代沉船考古、近现代沉舰考古方面取得的进展,有助于推进水下考古技术研发与突破、甲午海战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展现文明交流互鉴。

 

  考古无长昼,随着考古工作擦亮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正在被解开。

 

 

 

 

 

 

 

网址:

https://news.cctv.com/2023/10/26/ARTIBtLcuIrcH5BKhT01gn4m231026.shtml?spm=C94212.P4YnMod9m2uD.ENPMkWvfnaiV.4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