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5/22] 某一刻,你可能陷入一种怪圈,被“知识诅咒”了! 작성일   |  2023-05-16 조회수   |  15913

 

某一刻,你可能陷入一种怪圈,被“知识诅咒”了!

 

 

知识的诅咒——学术的分享为何艰难- 知乎

 

 

  鸡同鸭讲、对牛弹琴、“宁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每每听到这些词时,不难想象,当事人一定是脑袋充血或被气得够呛,明明很简单的道理,无论自己怎么解释对方就是听不懂。

  这里没有孰对孰错,如果你认为自己讲得已经足够明白,而在抱怨对方不理解时,那么你可能陷入了一种怪圈——即“知识诅咒”。什么是知识诅咒?指的就是同别人分享我们的知识变得很困难,因为我们不易重造我们听众的心境。

  其实这类现象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比比皆是,比如:

  教孩子做作业时,很简单的知识,你觉得讲的已经很清楚了,可孩子还是似懂非懂。

工作中布置工作任务,你讲了很多遍,下属还是没听懂,交上来的结果总是让人不满意。

  当老师讲题时在黑板上写下“显然、易得”的时候,而你坐在下面想破了头,也没看出为什么这里会“显然、易得”,明明无法理解。

  写一篇科普文,自己用词生僻,缺少必要的解释,结果读者难以消化,直接弃文。

  “知识诅咒”是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候选人伊丽莎白·牛顿(elizabeth newton)通过实验首次提出的。实验要求一位敲击者在桌子上敲出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如《祝你生日快乐》)的旋律,而另一个人作为听众辨认歌曲。

  敲击者认为,听众能正确识别出大约50%的旋律,结果实际的正确率只有2.5%。敲击者为什么会过分高估听众的正确率呢?因为敲击者时常随着敲击声而感受到曲调,对于他们来说,旋律听起来非常清晰和明显;但听众听不到音乐,只有手指敲击桌面发出的低沉的声音,即使努力辨认,也只是像怪异的摩尔斯电码。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就是信息不对等,拍打者听到的是完整的歌曲,而收听者只获取到粗糙的击打节奏;另外一方面是经验主义造成的理解偏差,一旦某项知识或技能被一方掌握,随着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其在试图让他人掌握该技能的时候,就会自动简化具体操作中的细节,而这恰恰增加了事件的难度。

  类似的测试其实我们在游戏中就曾体验过,比如和朋友玩“你比划我来猜”时,常常觉得自己的提示很明显,对方仍旧猜不出正确答案,或是自己猜的时候完全get不到对方的点,感受是一样的。

  正所谓“与人相处,贵在换位”,我们每个人所处的身份地位、知识积累、看问题的角度、心情感受等各不相同,想要防止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理解偏差,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沟通、有效地沟通,怎么做?

 

1、要准确表达,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准确的数字,让对方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你的意图是什么,别让对方去猜。

2、不要只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要适当从他人的角度来分析。

3、从学习者的角度构思沟通方法,善于借用对方已知的信息来减少知识和信息断层。

4、语言通俗易懂,少“掉书袋”,少用专业术语,善于用大白话、浅显的道理提炼分享复杂信息。

5、要学会放慢步调,留意倾听者的反应,跟倾听者确认“我说清楚了吗”,他们是否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是否真的像你一样熟悉这个话题?如果倾听者不明白,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做了没说出口的预设,避免臆断。

“知识的诅咒”,有时会使我们看起来傲慢不自知,有时会造成亲密关系的疏远,而往往我们却身处其中而不自知。对他人了解多一点,让误会和急躁少一点,离幸福生活也更近一点。

 

 

 

 

 

 

 

 

 

网址: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3/02/27/970416.html

인쇄하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