제목   |  [03/28]聚焦陪伴式写作业:是孩子的需求还是父母不放手 작성일   |  2024-03-20 조회수   |  28530

[간체자]

 

聚焦陪伴式写作业:是孩子的需求还是父母不放手

 

陪伴孩子写作业,正逐渐成为很多家长在每日工作之余的额外负担。“心梗、高血压、被气哭……”社交媒体上,各类家长辅导作业的“崩溃现场”屡见不鲜。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一番有关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观点就引发网友热议。他表示,坚决反对家长陪伴式写作业,呼吁家长要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园丁”而非“木匠”。

  正如马景林所言,“园丁”注重的是为花草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和阳光,让它们自然生长,而“木匠”则是按照既定的图纸,将木材加工成家具。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用固定的模板去塑造他们,还是引导他们自由成长,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这话说到了很多家长的心坎上。说起来,我本来也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但事到临头却退缩了。在当年孩子还小的时候,我偶尔也会陪伴式地写作业。有老师提醒我,如果家长自己都不重视陪着孩子写作业,那以孩子的自觉性,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多年之后,我发现,这种陪伴式写作业,并无实质意义。

  一个家长当然应该负起适当辅导之责,但每天跟打卡一样地和孩子拴在一起,不仅容易改变家庭场景和氛围,激化矛盾,还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抵触心理。一旦家长和孩子在陪伴中产生严重挫败感,也可能激发极端事件。

  家长和孩子本该“各司其职”,而家长陪伴式写作业最大的弊端是,双方“错位”融合,缺乏调和机制。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确实有“母慈子孝”“岁月静好”的时候,但更常见的是,很多原本心平气和的家长被孩子的“怎么讲都听不懂”所激怒。

  家长陪伴式写作业的现象并不悠久,至少我们这些中年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这样的体验。之所以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除了一些学校和教师“提倡”或明确要求之外,很多家长在内卷化的背景下,主动把陪孩子写作业当作必须,也是一大原因。由此带来的喧嚣和困惑,集中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家长到底该如何陪伴和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总是喜欢强调陪写作业的辛苦,认为这是一种自我牺牲,却很少自问或问孩子:他们真的需要吗?

  “学会放手”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家长陪伴式写作业恰恰是最典型的该放手不放手。一些家长往往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的成长施加不恰当干预,既缺乏科学和耐心,又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孩子喜欢写作,但家长疯狂训练孩子写“模式化”作文,使得孩子兴趣大减;有的孩子希望劳逸结合、适当放松,有家长却“争分夺秒”,让孩子身心俱疲;有的孩子解题方式比较有创新性,家长却逼迫孩子按照“标准化”路子来,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有的孩子领悟能力差一点,家长便痛斥孩子没用,言必称“别人家的小孩”如何厉害。

  不少家长之所以如此调教孩子,不是受自己的“成功经验”驱使,认为自己的路子可以照搬,就是受到自己过往失败经历的刺激,把孩子当成夙愿的完成者。这对孩子来说,既不公平,也不包容。

  说到底,陪伴和教育,都应该以尊重孩子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前提。否则,“陪伴”越多,问题越大,最终得不偿失。

 

[번체자]

 

聚焦陪伴式寫作業:是孩子的需求還是父母不放手

 

陪伴孩子寫作業,正逐漸成爲很多家長在每日工作之餘的額外負擔。“心梗、高血壓、被氣哭……”社交媒體上,各類家長輔導作業的“崩潰現場”屢見不鮮。不久前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四中校長馬景林一番有關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觀點就引發網友熱議。他表示,堅決反對家長陪伴式寫作業,呼籲家長要做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園丁”而非“木匠”。

  正如馬景林所言,“園丁”注重的是爲花草提供適宜的土壤、水分和陽光,讓它們自然生長,而“木匠”則是按照既定的圖紙,將木材加工成傢俱。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用固定的模板去塑造他們,還是引導他們自由成長,孰優孰劣,一目瞭然。

  這話說到了很多家長的心坎上。說起來,我本來也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但事到臨頭卻退縮了。在當年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偶爾也會陪伴式地寫作業。有老師提醒我,如果家長自己都不重視陪着孩子寫作業,那以孩子的自覺性,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多年之後,我發現,這種陪伴式寫作業,並無實質意義。

  一個家長當然應該負起適當輔導之責,但每天跟打卡一樣地和孩子拴在一起,不僅容易改變家庭場景和氛圍,激化矛盾,還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牴觸心理。一旦家長和孩子在陪伴中產生嚴重挫敗感,也可能激發極端事件。

  家長和孩子本該“各司其職”,而家長陪伴式寫作業最大的弊端是,雙方“錯位”融合,缺乏調和機制。家長陪伴孩子寫作業確實有“母慈子孝”“歲月靜好”的時候,但更常見的是,很多原本心平氣和的家長被孩子的“怎麼講都聽不懂”所激怒。

  家長陪伴式寫作業的現象並不悠久,至少我們這些中年人在青少年時期沒有這樣的體驗。之所以它成爲一種普遍現象,除了一些學校和教師“提倡”或明確要求之外,很多家長在內卷化的背景下,主動把陪孩子寫作業當作必須,也是一大原因。由此帶來的喧囂和困惑,集中反映出這樣的問題:家長到底該如何陪伴和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總是喜歡強調陪寫作業的辛苦,認爲這是一種自我犧牲,卻很少自問或問孩子:他們真的需要嗎?

  “學會放手”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家長陪伴式寫作業恰恰是最典型的該放手不放手。一些家長往往打着“我爲你好”的旗號,對孩子的成長施加不恰當干預,既缺乏科學和耐心,又沒有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有的孩子喜歡寫作,但家長瘋狂訓練孩子寫“模式化”作文,使得孩子興趣大減;有的孩子希望勞逸結合、適當放鬆,有家長卻“爭分奪秒”,讓孩子身心俱疲;有的孩子解題方式比較有創新性,家長卻逼迫孩子按照“標準化”路子來,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有的孩子領悟能力差一點,家長便痛斥孩子沒用,言必稱“別人家的小孩”如何厲害。

  不少家長之所以如此調教孩子,不是受自己的“成功經驗”驅使,認爲自己的路子可以照搬,就是受到自己過往失敗經歷的刺激,把孩子當成夙願的完成者。這對孩子來說,既不公平,也不包容。

  說到底,陪伴和教育,都應該以尊重孩子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爲前提。否則,“陪伴”越多,問題越大,最終得不償失。

인쇄하기